《1894年,清帝國與日本帝國爆發甲午戰爭,翌年馬關議和,台灣被永久割讓給日本,台灣官紳不服,成立「台灣民主國」自救。》
檢討台灣民主國失敗之因,有人認為是因為得不到國際外交的支持。其實,這並非重點,須知道,要建立「台灣民主國」這個念頭,還是法國透過陳季同提醒的。法國曾告訴唐景崧,要替清國爭回土地,已經不可能,若台灣獨立自保,則還有希望。法國原先還派兩艘軍艦前來馬公聲援,但終而放棄支持。其他各國也都不願為台灣事而惹來一身腥,道理很簡單,試想,當時唐景崧對外宣稱這個「台灣民主國」與清國「氣脈相通,無異中土」,既然昭告世界說我的獨立不是真的,則世界上有哪一個愚眛的國家,會去支持一個自己都不願意真正獨立的「國家」?自己本身沒有真正獨立的意願,豈能期待國際外交的支持?
所以,台灣民主國失敗的最大癥結,在於內部獨立建國的主觀意識太弱,完全不像在打一次獨立戰爭。民主國部隊(尤其是北部的廣勇)抗日無能,擾民與內鬥卻非常在行。領導階層人物則好說大話,而無抗日決心,像唐景崧,日軍才到基隆,他就逃跑了;像丘逢甲,寫起抗日文章,激昂慷慨,什麼「義與存亡」「誓死守禦」,但是等到唐總統要他們調兵北上支援,卻躊躇不前,最後沒有打過一兵一卒、一砲一彈,就捲帶軍餉逃回中國了。
一百多年前的這段台灣歷史,不知道給我們今天台灣人什麼啟發與教訓?一百多年前,台灣從主觀和客觀環境來看,獨立建國的條件並不成熟。領導者既無真獨立之意,而台灣子弟兵的抗日雖然激昂慷慨,可是也沒有凝聚出以台灣為主體的國家意識。
一百多年後的今天,台灣有沒有獨立建國的條件呢?台灣的經貿實力,讓台灣發展成世界上的經濟大國,實際上她是獨立於中共政權之外發展的,可是台灣的政治與文化思考,卻未建立其主體性,仍以對岸的中國作為思考的座標。在國民黨這個遷佔政權長期的教條洗腦下,許多台灣人卻像巴夫洛夫制約反應實驗中的那條狗一樣,隨著預設的政治鈴聲而反應。統治者要他們「消滅共匪」時,他們就一心一意喊著要「反攻大陸」;統治者改口說「怕被共匪消滅」了,他們又立刻跟著反應,不可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,否則中共會打來。等而下之者,生息於台灣,卻瞧不起台灣,不敢叫出自己台灣的名字,以台灣為恥,以反對自己台灣的國家獨立地位而感到光榮,逃避自由,逃避獨立。自己不願承認自己的獨立國格,如何叫國際社會承認?
一百多年前,台灣沒有獨立自主的地位,他被出賣,無可奈何!一百多年後的今天,台灣本該有獨立自主的地位,許多人卻想破壞她,自我出賣,撫今追昔,夫復何言?
全文
http://blog.xuite.net/sunyehermp/twblog/128306944…